思政课如何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心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走过弯路,踩过坑,也有许多收获。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教学改革,内容为王。“马工程”教材具备逻辑的严谨性、内容的全覆盖性、学术的权威性等特点,我们在讲授时绝不能事无巨细、照本宣科,必须高效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统筹安排,详略得当,青年学生成长需要为接口,开拓和发展教材内容,以重要观点为主轴大开大合,既能放得开,把道理讲深讲透,又能收得住,避免偏离主轴。
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以情感人,一方面是指教师对学生在情感上要有真情,态度上要有热情,讲解上要有激情。但是,以情感人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为在思政课教学中“以情感人”更深刻的涵义,在于思想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中要展现理论的情感与温度。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内容时,不是简单复述了这一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进一步分析了什么是“抽象物”?作为抽象物的自然属性为什么不能作为人的本质?为此,我通过经典谍战片《潜伏》引出“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讲旧社会典妻现象)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学生们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与温度。
信息技术赋能,强化互动反思。我在学习通平台建设了课程网站,并充分利用投票、抢答、随堂练习等教学辅助功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教学效果。师生深度互动避免了过分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性而忽略教学内容这个根本和关键,避免丢失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增强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单向灌输中学生的兴趣、见解难以体现和表达。只有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才得到充分的发挥,才真正被对方承认,并得到共同提高。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思政课重要功能之一。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解决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正确看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譬如“躺平是否可耻”“范跑跑该不该跑”“迟到的正义是不是正义”“美德与幸福有关吗——我们往往看到很多人缺德却一生幸福,很多人有德却一生不幸”。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无到有、内容从粗糙到精细,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譬如“明德解行立志 铸就无悔青春”演讲比赛、“红色记忆”视频大赛、进剧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育人环境。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威尼斯886699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获“陈一丹教师典范奖”,2021和2022年秋季学期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前10%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