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何德坤,男,1948年9月出生,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就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威尼斯886699艺术系。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省级骨干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包装设计曾获首届全国设计银奖;曾获中南第一、二届银星奖;省楚天创新奖十二次。出版有:《钢笔风景速写》、《何德坤画集》、《何德坤山水画集》等专著。历时五年创作全长80米,宽65厘米的中国大型红色历史题材山水画长卷作品《长征》。
(通讯员 覃家富 云雅文)一副宽大的眼镜彰显着智慧的光芒,一脸慈祥和蔼的笑容让人倍感亲近。虽然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高高瘦瘦的身材比时下许多年轻人都要挺拔,一见我们,便兴致勃勃向我们展示自己所作的《长征》,健谈慈祥就是何德坤教授带给我们的印象。
巨作首创 纪念长征
这幅全长80米,宽65厘米的中国大型红色历史题材山水画长卷作品《长征》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谈到这篇巨作,何教授提及构思是几年前受电视剧《万水千山》的影响,旨在表达长征的艰险,彰显工农红军的气节。
“我去问当地人当时红军长征的情况,可是当事人大多已不在了。”巨幅作品的创作,其过程之艰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可何德坤教授却这样笑着将创作的艰辛一笔带过,但只要一说到与创作历史文化有关的典故,如于都河、娄山关、腊子口等便像换了个人似的,滔滔不绝,兴奋的像个孩子。
“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故事。”这是何德坤教授对《长征》的评价之一。看着通篇画面气势恢宏,场景浩然,国内首创的反映红军长征历史题材的巨幅之作——《长征》,何德坤教授感慨万千。近五年来,他利用假期和带学生写生采风的机会,走过了一些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搜集素材,进行独幅山水画的创作尝试。创作了《黄洋界》、《六盘山》、《娄山关》、《会昌》等作品。何老师四处收集关于长征的历史文化资料、图片,整理曾经画的一些速写作品,将它们串联起来,与威尼斯886699特聘的副教授何克锋共同起草长20米,宽15厘米的小样初稿。何德坤教授通过构思、布局、修改,每一个细节,每一抹色彩,都经过细心琢磨,并在全景式的同时采取分段式结构,每段加上毛主席的诗词,画与诗呼应。最终,将其确定为一幅长80米,宽65厘米的中国大型红色历史题材山水画长卷作品,命名《长征》。
淡泊名利 弘扬红军精神
“我希望在国庆到来之前,能为《长征》举办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力求做到花钱少,效果好。”对于画展的举办,何德坤教授这样说道。为了完成这幅巨作,何德坤教授自掏经费,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江西、福建等11个省。当提到自己为了这个兴趣花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时,何德坤教授不无惋惜的说:“如今的生活压力太大,在艺术方面,许多年轻人目的是追求名利效应,我只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红军精神,回馈先人,回馈社会。”
“长征在学生心中的痕迹渐渐消退,长征精神快被学生忘记了。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除了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外,还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长征》长卷按全景式山水构图,以水墨为主,分为四段,各段首缀以毛泽东长征诗词表意境,描绘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和早、中、晚不同时辰里,山川、河流等不同地貌中,工农红军历尽艰辛万苦,途径万水千山,与敌人,与自然作斗争。“我希望学生们在画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其中表现的长征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掉队,在长征中,一旦掉队,那就意味着死亡。”何德坤教授利用自己的专长,以静止、平面的艺术形式向学生传达着自己的寄语。
燃烧自己 照亮莘莘学子
“搞美术要做到三勤,眼勤,手勤,心勤。”迎新介绍的时候,何德坤教授这样对刚踏进大学门槛的新生说道。他认为,在艺术方面,眼高是件好事,因为审美修养要高,但手不能低,手上的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作品的灵感则是要靠脑子、靠心琢磨出来的。
“我画画有四十多年,教书有三十年。”六十多岁的何德坤教授除了作画外,接触最多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了。教学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大一的学生是基础教育,而大四是创作启发式教育。”带学生去写生也是有目的性的,在何德坤教授看来,艺术,除了娴熟的技能外,还应该将文化源泉融入其中。他有时会带学生去敦煌,在这座艺术的宝库中向前人学习,或者去嘉峪关、戈壁滩……何德坤教授对待学生的态度比较严格,当发现学生做作业不认真时,会让学生重做,直到他满意为止。他觉得,重做其实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因为这也是一次练笔的机会。虽然何德坤教授严了点,但是他也会自费到各地为学生找好素材,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重温一段峥嵘岁月,重走一段艰辛之路,用热情诠释人生,用艺术回馈社会,何德坤教授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革命精神,红色的信念,教育新时代的学子永远心怀感恩,不忘先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