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明德讲坛第37期讲座在马化腾教学楼2102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来明教授,余来明教授所讲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文学”。讲座由通识教育课部主任曾军教授主持,近300师生聆听了讲座。
余来明教授开篇以康熙用满语写的《无暑清凉》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来引出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齐民要术》是一本综合性农书,那类似这样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吗?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学”呢?接下来余来明教授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三个方面详细的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中国文学。
余教授正在讲座
何谓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过,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余教授将整个中国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中国”指中央与边缘,中国即中央之国,如屈原《九怀·蓄英》中写道:历广漠兮驰鹜,览中国兮冥冥。近代“中国”指民族、国家,中国即汉文化中心主义,余教授在此提到,自宋以来中国文化逐步变迁,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替使民族结构和国家形态出现不同的特征,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历史变迁中不一样的中国?现代“中国”:乡关何处?讲述了中国文学史如何书写香港台湾文学。
余教授从什么是文学,中国文学的历史和文学的体类阐释了文学的具体内涵。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事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在不同时代的含义也不同,一是指对上古元典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如《论语集解义疏》中:范宁曰:“文学,谓善先王典文”。二是指文章博学。文学分为诗、文、小说和戏剧,余教授就此又详细的解释了文学的边界何在,什么是文学,什么是非文学,文学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余教授指出清末学者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观念发生变化,中国文学史从世界到中国,众多学者写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历史变化。余教授提出中国文学史如何在文学与历史间达成平衡?他山之石能为中国文学历史的书写带来什么,如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就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兴起密切相关。
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余教授提出自己对中国文学的看法与疑问,余教授都一一为其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并对同学们提出表扬,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